英文別名: | Nihonshu |
清酒(Sake)又名“日本酒”(Nihonshu),是知名的釀造米酒之一,可謂是日本的“名片”。
跟葡萄酒一樣,清酒的類型紛繁多樣,從樸實易飲的入門級別,到層次復雜的進階酒款,各個酒造(Shuzo)和品牌都有自家的招牌風格。此外,酒米、水質(zhì)、處理方法不同,釀造出的清酒亦截然不同。
若是從釀造角度,清酒的釀造則與啤酒較為相似。清酒釀造的三種主要原料為米、水和麹(Koji,即米曲),還需要酵母和乳酸菌。釀造所用的酒米以山田錦(Yamada Nishiki)和美山錦(Miyama Nishiki)為首,可多種酒米混合使用。正式釀酒前,酒米需先經(jīng)精磨,磨去米粒邊緣含有蛋白質(zhì)和脂肪的部分,只留下中間富含淀粉的“心白”(Shimpaku,即米心),精磨后的酒米占原米粒的比重稱為“精米步合”(Semai Buai,即精磨程度)。一般而言,精米步合數(shù)字越小,工藝越精細且耗時,成酒風味也越輕盈細膩。
清酒釀造包括兩個同步進行的轉(zhuǎn)化過程,一是將淀粉轉(zhuǎn)化為糖的糖化(Saccharification),二是將糖轉(zhuǎn)化為酒精的發(fā)酵(Fermentation)。釀酒過程中,酒米先經(jīng)精磨、淘洗、浸泡和蒸制,取一部分蒸熟的酒米加入酒曲,制成“麹”。隨后,將麹與更多的水和蒸熟酒米混合,并加入酵母,酵母菌在麹中大量繁殖,就成為了“酒母”(Shubo)。為了避免滋生雜菌,還會在酒母中加入乳酸菌。而后,將酒母置入大容器中,并分次放入水和蒸熟的酒米,在酶和酵母的共同作用下,糖化與發(fā)酵同時進行,逐步轉(zhuǎn)化為酒精,這個過程一般歷時三至四周。發(fā)酵完的酒液酒精度約為17至20% abv,酒造一般會將其稀釋至15% abv左右,未經(jīng)稀釋的清酒則稱為“原酒”(Genshu)。
完成發(fā)酵后,酒液需進行過濾,過濾后的酒仍比較渾濁,所以會再進行沉淀和二次過濾,進一步澄清酒液,若酒液未經(jīng)二次過濾,則稱為“無濾過酒”(Muroka-shu)。沉淀和過濾后,大多數(shù)清酒會經(jīng)巴氏消毒(Pasteurization),但隨著運輸和倉儲條件優(yōu)化,近年也有部分酒造推出了未經(jīng)巴氏消毒的酒款,稱為“生酒”(Namazake)。
根據(jù)釀造工藝,清酒可以分為“普通酒”(Futsu-shu)和“特定名稱酒”(Tokutei-meisho-shu)。普通酒對于酒米的精磨程度沒有明確要求。而特定名稱酒則根據(jù)精米步合,由高到低分為“本釀造”(Honjozo,精米步合≤70%)、“特別本釀造”(Tokubetsu Honjozo,精米步合≤60%)、“吟釀”(Ginjo,精米步合≤60%)和“大吟釀”(Daiginjo,精米步合≤50%)。
此外,在酒液即將完成發(fā)酵時,酒造可選擇添加中性烈酒以增香調(diào)味。對于特定名稱酒,烈酒添加量不得高于釀造所用的精磨酒米重量的10%。釀造過程中未加入中性烈酒的酒款稱為“純米”(Junmai),它雖然也屬于特定名稱酒,但并未對精米步合作出要求。若根據(jù)精米步合對純米酒進一步細分,可分為“特別純米”(Tokubetsu Junmai,精米步合≤60%),“純米吟釀”(Junmai Ginjo,精米步合≤60%)和“純米大吟釀”(Junmai Daiginjo,精米步合≤50%)。純米大吟釀對于釀酒原料和釀造方法都有著嚴格要求,一般是酒造的高端酒款,定價自然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