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的納帕谷(Napa Valley)和索諾瑪縣(Sonoma County)等無疑出產(chǎn)了許多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但除了加州,以下這幾個產(chǎn)區(qū)也同樣值得關(guān)注哦!
圖片來源:www.azwinerytours.com
提及亞利桑那州,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亞利桑那大峽谷(Grand Canyon)或菲尼克斯(Phoenix),而不是該州的葡萄酒。然而,亞利桑那一些高海拔地區(qū)溫暖的白天和涼爽的夜晚的確為葡萄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尤其是那些種植在多巖地帶的葡萄,釀造出來的葡萄酒風(fēng)味集中、復(fù)雜。
威爾科克斯(Willcox)位于該州東南部,這里的氣候和土壤類型和法國羅訥河谷(Rhone Valley),以及阿根廷門多薩(Mendoza)頗為相似。威爾科克斯以其出產(chǎn)的紅、白葡萄酒以及甜酒聞名,亞利桑那州接近3/4的葡萄都來自此地。
索諾伊塔(Sonoita)擁有該州最集中的葡萄園和酒莊,它是該州唯一一個法定葡萄種植區(qū)(AVA)。索諾伊塔以其紅、白以及桃紅葡萄酒聞名,這里的土壤與法國勃艮第(Burgundy)類似。
維德山谷(Verde Valley)的光照、熱量以及多巖的土壤條件賦予了葡萄酒濃郁的風(fēng)味,出產(chǎn)了包括西拉(Syrah)和仙粉黛(Zinfandel)在內(nèi)的一系列葡萄酒。
2. 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
新墨西哥州是美國非常古老的葡萄酒產(chǎn)區(qū)。這里的葡萄酒釀造始于西班牙傳教士的宗教需要。1629年,一位方濟會(Franciscan)祭司和另一位修道士在此地種下第一批葡萄樹。如今該州有超過40個家族所有葡萄園和酒莊。
該州的3個主要葡萄酒產(chǎn)區(qū)分別分布在南部、中部和北部。南部的格蘭德山谷(The Rio Grande Valley)自17世紀(jì)起便相當(dāng)繁榮,直到19世紀(jì)末格蘭德河的洪水泛濫淹沒了大部分葡萄園。但過去40年還是見證了許多葡萄園和酒莊在此地的建立。
3. 愛荷華州(Iowa)
愛荷華州擁有超過100個酒莊和300個葡萄園。該州位于美國中西部氣候區(qū)內(nèi),夏季非常炎熱,冬季夜晚的氣溫在零度以下,這樣的氣候給葡萄種植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一些酒莊會從國外或者美國其他州進(jìn)口葡萄。
愛荷華州的東北部有一個法定葡萄種植區(qū),即上密西西比河谷(Upper Mississippi River Valley AVA)。這里的山坡地形和土壤皆適合葡萄栽培,酒農(nóng)們會在冬季到來前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葡萄受凍。
4. 密歇根州(Michigan)
密歇根州是美國第四大葡萄種植區(qū),該州擁有121個酒莊。釀酒葡萄、葡萄酒和葡萄汁行業(yè)為該州創(chuàng)造了非常大的經(jīng)濟價值,且提供了超過5,000個就業(yè)崗位。這里種植了多個品種,包括黑皮諾(Pinot Noir)、霞多麗(Chardonnay)、灰皮諾(Pinot Gris)和長相思(Sauvignon Blanc)等。
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位于該州西部邊界處,該州大多數(shù)葡萄都種植在距離密歇根湖40千米范圍內(nèi)。“湖泊效應(yīng)”為這里的葡萄提供了有利的微氣候,葡萄生長期較長。
5. 密蘇里州(Missouri)
密蘇里州的葡萄酒釀造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jì)50年代,但其葡萄酒產(chǎn)業(yè)在禁酒令(Prohibition)頒布后停滯了數(shù)十年,直到20世紀(jì)60年代才有所恢復(fù)。如今這里有多個葡萄酒產(chǎn)區(qū),包括赫曼(Hermann)、奧古斯塔(Augusta)和圣吉納維夫(Sainte Genevieve)。
諾頓(Norton)是該州的本土品種,釀造的葡萄酒如仙粉黛葡萄酒那般多汁。該州其他品種包括梅洛(Merlot)、黑皮諾(Pinot Noir)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等。
6. 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
北卡羅來納的三個主要產(chǎn)區(qū)分別是亞德金山谷(Yadkin Valley)、天鵝溪(Swan Creek)和霍河(Haw River)。這里擁有超過100個酒莊,這個數(shù)字與2001年相比翻了兩番。自殖民時代起,北卡羅來納就已經(jīng)開始釀造葡萄酒,一直到禁酒令頒布前,其葡萄酒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都相當(dāng)不錯。
亞德金山谷擁有該地區(qū)約1/3的酒莊和葡萄園,其氣候條件與法國勃艮第相似。這里最受歡迎的品種包括赤霞珠、梅洛和霞多麗?,斔箍送。∕uscadine)則是海岸地區(qū)的本土品種。(文/Y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