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味是如何引起的?
苦味通常由食物中的有機堿產(chǎn)生,是舌根部位味蕾最容易察覺的一種味道,因此也是一種飲食中最后被識別的味道。在葡萄酒中,苦味不像甜味和酸味那樣明顯,而且常為人們與澀感混在一起。
在飲食中,能夠引起苦味的物質(zhì)主要包括酚類、氨基酸、多肽類、鹽、堿等成分。
2. 澀感是如何引起的?
澀感是一種復雜的感受,它包括物質(zhì)對口腔產(chǎn)生的皺縮、沖擊等作用。曾幾何時,人們認為澀感是一種與甜味、酸味和苦味等一樣的口感,而如今,已有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種觸覺反應(Tactile Response),并非由味蕾接受刺激引起。
在飲食中,能夠引起澀感的物質(zhì)主要包括鹽類物質(zhì)、酸類物質(zhì)及水溶性酚類物質(zhì)。
3. “苦”、“澀”之所以常在一起,是因為引起這兩種感覺的物質(zhì)有重合
單寧是葡萄酒中一種酚類物質(zhì)(有機堿),因此,它能使口腔的表層產(chǎn)生一種收斂性觸感。這種口腔表面產(chǎn)生的緊縮感覺,就是我們常說的“澀”。當然,單寧也是引起苦味的物質(zhì),但這種“苦味”作用遠小于“澀感”影響。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葡萄酒的苦、澀為何總是相伴,為何單寧越重,苦澀之感就越重。
4. 哪種葡萄酒的苦澀感最明顯?
由上圖不難推斷,葡萄酒發(fā)酵汁中單寧含量的多少取決于釀酒過程中浸皮量的大小,所以,基本不會浸皮的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幾乎無法讓飲者感受到單寧的存在。當然,如果從總量上來說,厚皮的葡萄品種單寧含量較高,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內(nèi)比奧羅(Nebbiolo)、西拉(Syrah)等,薄皮的葡萄品種單寧含量較低,如黑皮諾(Pinot Noi)、佳美(Gamay)、品麗珠(Cabernet Franc)。此外,葡萄的成熟度也會影響葡萄酒中單寧的含量——青澀的果實即便單寧含量不高,也會給飲者帶來一種強烈的口感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意大利紅葡萄酒相對來說比較苦澀,類似瓊瑤漿(Gewurztraminer)這種酚類物質(zhì)過多的葡萄品種也有可能嘗起來是苦的。此外,用品質(zhì)較差的橡木桶熟化的葡萄酒嘗起來也會略苦。(文/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