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談起美國葡萄酒,很多人會想到仙粉黛(Zinfandel)葡萄酒和白仙粉黛葡萄酒。不少美國人說,“我不喜歡葡萄酒,但喜歡白仙粉黛”。這款特殊的葡萄酒是如何誕生的呢?
20世紀40年代,意大利移民馬里奧·林凱羅(Mario Trinchero)帶著全家從紐約搬到加州的圣海倫娜(St.Helena),買下了一個在禁酒令(Prohibition)時期廢棄的酒莊,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舒特家族酒莊(Sutter Home)。1960年,鮑勃·林凱羅(Bob Trinchero)成為舒特家族酒莊的首席釀酒師。
圖片來源:sutter home
鮑勃年輕有為,干勁十足,他打算釀出一款特別優(yōu)質的仙粉黛紅葡萄酒。為了讓葡萄酒的顏色更飽滿,1972年,鮑勃做出一個決定:將葡萄出汁壓榨后獲得的部分自流汁抽出。這樣一來發(fā)酵罐中剩余的葡萄皮/葡萄汁的比例升高,葡萄汁能夠與葡萄皮進行更充分的接觸,釀出的紅葡萄酒顏色更深,單寧更充沛。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些分離出來的自流汁呢?
鮑勃的一個朋友達雷爾·科爾蒂(Darrel Corti),在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開雜貨店,他建議鮑勃將這些自流汁發(fā)酵,然后立刻裝瓶。而且他還預定了一半的新酒,并興致勃勃的打算將這種酒命名為“鷓鴣眼”(Oeil de Perdrix,在法語中被用來形容顏色較淺的桃紅葡萄酒)。按照美國的酒標法,酒標上需要包含英語翻譯,所以最后酒標上加了“白仙粉黛葡萄酒”(A White Zinfandel Wine)的字樣?,F(xiàn)在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還保留著當時的酒瓶。
很快,舒特家族酒莊的白仙粉黛葡萄酒迎來一個大的轉折。1975年,發(fā)酵罐中的800加侖(約3,028升)自流汁出現(xiàn)發(fā)酵中止的狀況,鮑勃不清楚其中原因,但在品嘗后,便放下心來。這種新的桃紅葡萄酒,口感不錯,有些淡淡的甜味,顏色也是淡淡的粉色。首批350箱甜型白仙粉黛葡萄酒,上市后很快就銷售一空。
因為“Oeil de Perdrix”很難發(fā)音,所以這個名字很快被拋棄,最后簡化成舒特家族酒莊白仙粉黛葡萄酒(Sutter Home White Zinfandel)。這款白仙粉黛葡萄酒讓很多之前不喝葡萄酒的人,都愛上了葡萄酒。鮑勃也因此獲得了《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的1994年的“杰出服務獎”(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白仙粉黛葡萄酒在美國市場風靡近十年,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達到鼎盛,當時的年銷售量高達6百萬箱,現(xiàn)在每年的銷量仍有3百萬箱。當時的其他酒莊都認為白仙粉黛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讓舒特家族酒莊抓住了機遇,逐漸壯大成今天美國最大的白仙粉黛生產商。(編譯/K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