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2004年;那一年,我啟程英國;那一年,注定我將成為WSET的鐵桿粉。
2004年10月10日,剛剛過完生日的我踏上了去英國的飛機。第一個周末,我就初次邂逅了葡萄酒——爽口易飲的白葡萄酒。從未接觸過葡萄酒的我的第一感覺是:“嗯,酸酸甜甜,挺好喝的,而且不貴!”
在英國,超市賣出的葡萄酒份額占據(jù)了市場的70%,超市大部分葡萄酒的價格在10英鎊以內(nèi),也就是說,大部分英國人日常消費的葡萄酒是在人民幣150以內(nèi)(按當時匯率算)。我所處的城市是曼徹斯特,每個周末我就是逛超市,欣賞各種各樣的葡萄酒。Vin de pays,table wine,Chablis,Bordeaux,blue nun,port。。??吹难刍潄y,累了,就挑幾瓶名字好聽或是酒標、包裝好看的,回家嘗試,就這樣,我開始了與葡萄酒的接觸。
作為英聯(lián)邦成員國,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在英國非常受歡迎,尤其是Jacob’s Creek杰卡斯這個品牌,對于中國消費者應該也是不陌生的(圖片來源:Jacob’s Creek)
與國內(nèi)大多數(shù)消費者不同,我喝葡萄酒是從白葡萄酒開始的。紅葡萄酒與我而言,又酸又澀,而白葡萄酒酸酸甜甜,比較容易接受。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了犯各種各樣的錯誤,許多簡單常識都不了解。比如,不知道葡萄酒要放到酒柜里儲存,不知道白葡萄酒要冰鎮(zhèn)了喝,喝酒用的是水杯,酒標也看不明白。有一次買了瓶很貴的標有Sauternes(蘇玳)的白葡萄酒,本來以為是干型的,但回到家里一試,甜膩的像蜂蜜水,喝了一口就沒敢再繼續(xù)。在我學WSET 2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酒標上印著有Sauternes的酒是世界上最甜的酒之一。
這個時候,因為接觸酒也就兩個月,我還只是一個懵懂的普通消費者,葡萄酒的多樣性給我這種不懂酒的消費者帶來不少壓力,酒標讀不懂,挑酒買酒時沒有多少信心,純粹靠包裝、瓶型這些外部的東西來判斷,價格也傾向于選擇一些相對便宜的酒(比如6英鎊以內(nèi))。
接觸酒大半年左右,我發(fā)現(xiàn),我比較喜歡酒瓶上標著Sauvignon blanc(長相思)或是Chardonnay(霞多麗)的酒,因為它們比較甜美;我很討厭一種叫Chablis的酒,酸的要命;不太接受紅葡萄酒,無論Bordeaux(波爾多)還是Bourgogne(勃艮地),都是澀的要命,酸不溜丟,難以下咽。而且,我驚異的發(fā)現(xiàn):我買的便宜的酒往往比貴的酒好喝。
多年以后,我把這個階段的我定義為:好奇的普通消費者。雖然因為工作、朋友關(guān)系,我時不時會嘗到10-20英鎊的葡萄酒,比如Chablis 1er Cru。但我自己還是只敢買10英鎊以內(nèi)的葡萄酒,買酒還是限于在超市。不過在預算內(nèi),我是敢于嘗試的,有時挑酒時,也會把正標、背標認真看一遍,多多少少對這瓶酒有所理解:比如Chablis要冰鎮(zhèn)到12度左右喝啦,Sauternes(蘇玳)可以配藍紋芝士,Bordeaux可以配羊排等等。
Bordeaux波爾多無疑是中國目前最火熱的葡萄酒關(guān)鍵詞,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講,波爾多就是紅酒,紅酒就是波爾多;而Bourgogne勃艮地卻是葡萄酒人最想去探尋的神秘之地,那彎彎的藝術(shù)字體,那讓人滿懷敬畏的宗教歷史(圖片來源:Louis Latour)
我是一個喜歡問為什么的人,帶著越來越多的疑問,有空就去圖書館借書看。在曼城圖書館我看的第一本書是Jancis Robinson's Wine Course 《杰西絲•羅賓遜葡萄酒課程》,從此我踏上葡萄酒學習的旅程。
有了書的幫助,很快,我就知道Chardonnay(霞多麗)是葡萄品種,Chablis(夏布利)是法國的一個知名葡萄酒產(chǎn)區(qū),但也是由Chardonnay葡萄釀造的。來自溫暖產(chǎn)的澳洲的Chardonnay甜美圓潤,令人親近;而來自涼爽的Chablis的Chardonnay則擁有犀利的酸,冷峻凜冽,足以讓初次接觸葡萄酒的消費者避而遠之;世界上最貴的酒有Romanee Conti,有拍賣價10萬英鎊的Chateau Lafite 1798,有一種陽剛的葡萄叫Cabernet Sauvignon,有一種嬌柔的葡萄叫Pinot Noir。
而且,隨著對曼城這個城市認知的擴展,我發(fā)現(xiàn)了超市以外賣酒的各種各樣的葡萄酒賣場。最先發(fā)現(xiàn)的是一個專門賣葡萄酒的連鎖店品牌,叫Oddbins。小小的店里擺設(shè)很簡單,基本就是酒架+酒,沒有什么其它多余的空間,每周五有免費的葡萄酒品嘗,我也買到了好多書上介紹過但超市里很少能買到的珍稀品種或產(chǎn)區(qū):Gewurztraminer,Riesling,Alsace,Napa。酒的平均價格也比超市里的貴,甚至有幾十、上百鎊的葡萄酒。在selfridges我初次見到“宏偉”的葡萄酒賣場,考究的陳列,尊貴的波爾多列級名莊、奢華的Cristal(水晶香檳),藝術(shù)感的Belle Epoque(巴黎之花之美麗時光),每看到一個書上介紹過的名字,我都無比興奮;每拿起一瓶美酒,我都如獲至寶,貪婪的看著酒標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就這樣,我對葡萄酒品牌的認知迅速擴展。
這一段時間下來,我慢慢總結(jié)出了自己對葡萄酒的一些理解:相對于白葡萄酒簡單直接的果香,紅葡萄酒更復雜,更加難懂。還有一些東西我隱隱約約知道,卻無法表達,比如,有一種常見的智利紅葡萄酒,香氣挺不錯,但喝起來總是軟趴趴的,沒有勁,總覺得缺一些什么。直到幾年以后,我才明白,它缺少的東西叫做結(jié)構(gòu)感(lack of structure)。
但我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在我翻過兩三本葡萄酒書,自學到一些理論后,開始有了“奢侈”的沖動:越來越傾向于買價格10鎊以上的葡萄酒去嘗試!內(nèi)心想要深入了解葡萄酒更多??磥碇R真的就力量,我有了要去破解葡萄酒重重密碼的信心!
至此,我開始了從普通消費者到愛好者的第一步轉(zhuǎn)變。這時我接觸葡萄酒1年多了。而接下來,WSET(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將開啟我葡萄酒之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