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拉烏(Philippe Raoux)是個一絲不茍又隨和不拘的人,他穿著整潔,談吐優(yōu)雅,辦公場所和府邸也十分雅致。盡管在幼年時便背井離鄉(xiāng),之后也被一些不善的鄰居所嘲弄,但拉烏依然憑借著自己不懈的努力,把法國梅多克(Medoc)產酒區(qū)變成了一個更加開放且具有活力的社區(qū)。
圖片來源:www.chateau-arsac.com/en
在其所有成就中,第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便是撬動了法國神圣化的葡萄酒產區(qū)系統(tǒng)。如今,拉烏在梅多克召集了一批享譽國際的雕塑家和釀酒師,他們在不自知中便把這個思想傳統(tǒng)的半島打造成了不僅關注酒莊的構造、也關注釀酒過程本身的社區(qū)。不過,在拉烏以外鄉(xiāng)人的身份初到波爾多時,這里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自1848年起至1962年獨立,如今的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Algeria)一直都處于法國的行政管轄之下。在此期間,成百上千的法國人紛紛拖家?guī)Э谶w居此地,從事行政和農業(yè)方面的工作。不過好景不長,1954年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Algerian War)爆發(fā)了,各地暴動接連不斷。于是在1964年阿國獨立之際,一直在奧蘭(Oran)附近從事種植葡萄工作的拉烏家族被迫搬至法國。而這次戰(zhàn)爭與遷徙,也在當時年僅9歲的菲利普·拉烏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據葡萄酒作家吉爾斯·貝丹(Gilles Berdin)在其著作《菲利普·拉烏——萬瑞酒苑》(Philippe Raoux – La Winery)中描述,直至今日,拉烏依舊能夠回憶起他的外公是如何在1958年的一場暴亂中被槍殺,也仍然記得當時在學校,他與其他的同學是如何在槍聲四起時迅速躲入書桌底下。在他待在阿爾及利亞的最后一年,這種情況甚至變得更加糟糕。為了安全起見,他與同學們都已經放棄上學,轉而在家里接受教育。在有了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后,現在的拉烏一直都很抗拒再次遷居。
1986年的時候,拉烏從一個佛蘭德(Flemish)家庭的手中購買了艾爾薩克城堡(Chateau d'Arsac)。當時,根據法國原產地名稱管理委員會(Institut des Appellations d’Origine)的分級規(guī)定,這座酒莊的葡萄園只能被歸入上梅多克(Haut-Medoc)產區(qū),而不是更為出名的瑪歌(Margaux)產區(qū)。因為后者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就已經被創(chuàng)設,而當年在進行分級時,艾爾薩克城堡尚未開始釀造葡萄酒。所以,盡管它的“鄰居們”都被成功歸入了瑪歌產區(qū),它卻只能獨自留在上梅多克產區(qū)。不過,就歷史的表現來看,艾爾薩克城堡出品的葡萄酒一直都不遜色于臨近的那些酒莊,于是乎,不服氣的種子開始在拉烏心里萌芽。據他回憶:“他們(法國原產地名稱管理委員會)認為我們只配待在上梅多克而不是瑪歌,于是我們就提交了申請,讓他們過來核查我們葡萄園的特質。”而這些特質,當然也包括土壤類型。
菲利普·拉烏先生(圖片來源:www.chateau-arsac.com/en)
不過,在呈遞申請之前,拉烏曾親自斥資近十萬贊助了一項持續(xù)一年之久的土壤及地理學研究,該研究的目的在于將艾爾薩克城堡的地下土壤特征同瑪歌產區(qū)的進行對比。就在拉烏自認為萬事俱備之際,一條出乎他意料的消息傳來,他的申請被法國原產地名稱管理委員會給否決了。帶著一顆不屈不撓的心,他搜集好關于酒莊的歷史資料,然后向法院提起了上訴。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經過9年的努力后,1995年法國最高行政院(Conseil d’Etat)終于同意把艾爾薩克城堡近一半的土地歸入瑪歌產區(qū)。但這一決議也招致了臨近酒莊的諸多不滿,他們表示,本該是個神圣的分級制度,卻因某一酒莊而被任意更改,何況這次改動還是由最高行政院下發(fā)的,這著實讓人無法接受。
不過,對于這次重新分類,拉烏顯然是喜聞樂見的,因為被歸入瑪歌產區(qū)便意味著他的葡萄酒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也就使他有更為充裕的資金用于酒莊內城堡的翻新。而且,隨著艾爾薩克城堡出品的葡萄酒獲得越來越多的佳評,周邊酒莊的憤懣情緒也逐漸平息了下來。在經過這次成功后,菲利普·拉烏依然不停歇,繼續(xù)著他重塑梅多克產區(qū)思想模式的步伐。
在1989年,拉烏同意了彼得·史蒂文森基金會(Peter Stuyvesant Foundation)關于在其酒莊內舉辦藝術展的提議,而且自第一次展覽大獲成功后,拉烏便決定把這項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于是,在此后的每一年,都會有一件全新的現代雕塑作品被放置在艾爾薩克城堡的雕塑花園(Garden of Sculptures)中。來自全球各國的雕塑家可以在其中挑選出自己心儀的地塊,如果時間合適的話,甚至還能夠留下來參與葡萄園的采收工作。而正是由于這些流光溢彩的雕塑作品,艾爾薩克城堡業(yè)已成為梅多克地區(qū)一個不可多得的景觀。
圖片來源:www.chateau-arsac.com/en
2004年,“不甘寂寞”的拉烏再次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用兩輛大卡車把法國藝術家貝爾納·維內(Bernar Venet)的作品——一條長達100英尺、重達13,000磅的氧化鋼梁帶入了自己的莊園,并讓這個龐然大物斜靠在酒莊城堡的古老石墻面上,就如同是一根倚著墻的巨大拐杖。雖然該雕塑作品和城堡本來的面貌顯得格格不入,但在拉烏看來,此次藝術的碰撞旨在打破人們三個世紀以來對波爾多城堡的刻板印象。果不其然,很多初來乍到的游客在看到這根鋼梁時都倍感疑惑,他們紛紛詢問拉烏,酒莊是否尚在修繕之中,而拉烏的回答也十分簡練:“是的,艾爾薩克城堡本身就是一件不斷完善的作品。”
事實上,從酒莊的外部看——石造建筑、老虎窗、斜屋頂和雙扇玻璃門,艾爾薩克城堡同其它的波爾多城堡并無二致。不過,當你走近一些,驚喜便隨之而來了。因為城堡的屋頂有一塊是完全透明的,而城堡內的地板也被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木質涂裝的畫廊,帶著北歐的冰冷氣質。
除了對外部裝飾藝術化的執(zhí)著,菲利普·拉烏還給梅多克帶來了多樣化的葡萄酒風格。從2005年起始,他每年都會邀請一位有名的釀酒師來到艾爾薩克城堡釀酒,并且風格全由釀酒師自己決定。在這個模式下,酒莊已經出品了大約30,000瓶葡萄酒。從早期的照料葡萄,到監(jiān)管采收,再到決定發(fā)酵的方式,這些釀酒師幾乎全程參與其中。因此,為了表彰他們的貢獻,每一位釀酒師的照片都會被印在其釀造葡萄酒的酒標上。比如大名鼎鼎的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和丹尼斯·杜博迪(Denis Dubourdieu)便是最早獲此殊榮的兩位,并且憑借著他們高超的釀酒技術,艾爾薩克城堡出品的葡萄酒很快便在業(yè)界打響了名聲。
雖然梅多克產區(qū)對國際釀酒師的輸入式影響尚且包容,但對于一個仍然受限于1855年分級系統(tǒng)的產區(qū)來說,要全盤接受多樣化的酒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在艾爾薩克城堡中,來自不同地區(qū)的釀酒師們卻可以與梅多克的風土發(fā)生不一樣的碰撞,這讓拉烏倍感自豪。
盡管當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曾在其他波爾多人的嘲笑長大,但有了這些年的成就,如今的拉烏顯得自信且從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起酒莊莊主這個角色,他更像是一位管弦樂演奏家,把不同的音符在梅多克奏成一曲不同凡響的樂章。
這個一直開拓視野向前看的男人,這個在過去的經歷中學會珍重變化的男人,或許就代表著梅多克的未來吧。(文/Ger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