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總喜歡把酒和餐的搭配用婚姻(Marriage)來形容。一個好的婚姻關(guān)系,夫妻之間既要有相似的價值觀、氣質(zhì),還需要彼此之間有些可以互補的差異,才能在和諧相處的情況下還能起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作用。同一個產(chǎn)地的葡萄酒和料理,由于具有相同的風土條件和長久累積演進的飲食習慣,往往都會成為最合適、最不易出錯的搭配。然而,當葡萄酒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千萬里外的中國“求偶”,就不免會感受到文化沖擊,還要試著入鄉(xiāng)隨俗、自我調(diào)適,想辦法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一個中國就相當整個歐洲那么大,而傳承了數(shù)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料理對于外國酒商來說更是難以通盤了解。通常老外首先會注意到的,就是上菜方式的不同——正式的西餐都是一道一道菜依序上到每個人的面前,很容易依照口味輕重來安排順序,并為每道菜搭配適合的酒。然而中式大桌菜,卻是很多道菜一起出,同時有煎煮炒炸蒸燉燜煸等各種烹調(diào)方式的菜在桌上,根本無從預測用餐者的品嘗順序。另一個顯著的差異點就是中菜的復雜度與完成度,中國料理的繁復細致烹調(diào)手法與講究的湯汁醬料搭配,往往讓菜本身的味道已經(jīng)十分完整平衡,沒有留下多少余地給酒來發(fā)揮,無怪乎中國人習慣把酒只當作解渴、助興的配角,不似葡萄酒在西方料理當中那么得不可或缺。
當然,只要對酒和菜的特性有好一點的掌握,葡萄酒這洋女婿或洋媳婦還是可以為我們的中菜搭配經(jīng)驗增色不少。美酒美食如何搭配?其中,第一個要打破的就是“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的老生常談。影響口味輕重的因素,除了肉的顏色,更多是在于烹調(diào)的方式和醬料、香料和佐料的運用。同樣的豬肉,做成粉蒸排骨、蒜泥白肉、糖醋排骨或紅燒肉,味道就大不相同;粉蒸排骨可以用清爽干型白酒配(例如意大利的灰皮諾Pinot Grigio),蒜泥白肉可以用酸度略高的微甜白酒配(例如法國阿爾薩斯Alsace的雷司令Riesling),而糖醋排骨或紅燒肉就必須用到果味宜人、單寧相對輕柔的紅酒,如勃艮第或新西蘭的黑皮諾(Pinot Noir)。
考慮了口感輕重之后,接著要找尋味道的同質(zhì)性。清炒綠色蔬菜適合使用清爽、帶有蔬菜青草味的干白,例如長相思(Sauvignon Blanc)來襯托,菇類可以用經(jīng)橡木桶熟成的霞多麗或維歐尼(Viognier)搭配,而黑胡椒牛柳則適合跟在偏重度烘烤的橡木桶中培養(yǎng),具有熏烤味與胡椒味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一起品嘗。另外再從互補的角度來思考,紅酒里的單寧能分解肉中的蛋白質(zhì),兩者互相抵消之后肉不油膩了,酒也不澀了,所以吃越有嚼勁的肉時,就要搭配單寧越厚重的紅酒。至于帶有辣味的菜,則不妨用半甜的酒來解,例如德國白酒或者是西班牙Oloroso Dolce或Cream雪莉酒。而魚類料理,需盡量避免搭配木桶味和單寧重的紅酒,因為它會特別凸顯出魚的腥味并產(chǎn)生鐵銹味。
另外要注意的是,食物的甜度或酸度會讓我們的味蕾在習慣它們以后,抵消了對酒中甜度和酸度的感受。所以吃甜食之后,覺得酒的甜度不見了,只感覺酸或苦;吃酸的食物后,覺得酒不酸了,變得果味明顯而柔和,但有時會缺乏生氣。所以搭配食物的酒,應該要比食物更加的甜或酸。
前面提到中式用餐習慣很難為每道菜單獨配酒,因此我會建議同時在餐桌上備好清爽型與厚重型的干白與干紅各一,讓賓客們自由取用,讓大家可以借機感受實驗餐酒搭配的樂趣。大家很容易忽略的是,其實起泡酒(Sparkling wine)和桃紅酒(Rosè)跟各類菜肴的搭配也都有相當大的包容力,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可以包辦整套宴席的菜色而游刃有余,這就留待下回專文討論了!
轉(zhuǎn)自:http://blog.sina.com.cn/denis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