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皆有這樣的一種生長在螞蟻窩上的菌類,在蘑菇的分類中屬于傘菌目、白蘑科、白蟻傘屬。初生時圓錐形至鐘形,伸展后頂部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或乳白色,成熟后輻射狀開裂,邊緣翻起。夏秋季在山地、草坡、林間地上單生或群生,菌根學(xué)術(shù)上稱之為“假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與黑翅土白蟻窩相連。——從蟻巢上長出來的蘑菇比之于螞蟻也確是如樹了。
實在這是自然界的一種共生機制。白蟻會用嚼碎的木材、土壤拌和著它的分泌物筑巢,分泌物中的含氮物質(zhì)恰是此種菌類的營養(yǎng)來源;白蟻的食物主要是木質(zhì)纖維,要消化木質(zhì)纖維則有賴于寄生在它消化道里的鞭毛蟲所分泌的酶,而鞭毛蟲的營養(yǎng)來源是螞蟻吃了伴生菌類所排出的物質(zhì)。“螞蟻種樹”雖是比擬,現(xiàn)代的研究證明白蟻也的確在有意而為之,一旦棄巢他去,這種菌類就不會再長。
此種菌類歐洲、美洲、澳洲、亞洲皆有之,在我國多分布在長江以南,相同的蟻類長江以北的穴巢上便無此現(xiàn)象發(fā)生。在各地名稱也不相同,四川叫傘把菇,貴州叫 三把菌,福建叫雞腳菇、相菇,臺灣叫雞肉絲菇,廣東叫豆雞菇、六月菌等,以云南所產(chǎn)最負盛名,叫作“雞zong”,現(xiàn)在一般寫作“雞樅”。王世襄先生在 《春菰秋蕈總關(guān)情》一文中考證云此zong字有多種寫法,《本草綱目》卷廿八《菜類》:“雞土從出云南,生沙地間,丁蕈也,高腳微頭。”——“我認為李時珍是一位科學(xué)家,正名用字,比文學(xué)家要謹嚴些,故今從之。”
清代田雯《黔書》:“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土從’。”實早做定論矣。
采摘此菌必須迅速,因為是和白蟻爭食;不能讓它長得太高,不能讓它的傘打開,因為食此菌也需抓緊時機,以頂上菌帽未開張時最鮮嫩肥美,傘蓋一張就老了,不但菌帽象雞毛似的紛紛脫落,滋味也差。“采后過夜,則香味俱盡,所以為珍”(《南園漫錄》)。
清末阿瑛在《旅滇聞見錄》中記載:“明熹宗嗜此菜,滇中歲馳驛以獻,惟客魏得分賜,而張后不焉。”熹宗嗜此菌快馬進京而只和魏忠賢分享,張皇后都不給!比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唐玄宗更無恥了。也是玄宗、貴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錯過口福。原來此菌在廣東又叫荔枝菌,緣何?因為恰恰是荔枝季節(jié)才有!
去年廣州盧叔曾相招食此味,有事故而爽約。今年再約是無論如何也不可錯過!配的啥酒?我?guī)Я艘恢?976年的雅文邑。雅文邑和干邑都是法國白蘭地之一種,與中國白酒的分別是:白酒是糧食蒸餾酒,白蘭地則是葡萄蒸餾酒;而與白酒之茅臺、汾酒等相似的是:皆以產(chǎn)酒的地方命名。
外來的雅文邑配本土的荔枝菌,以遠搭近、以故納新、以烈趁鮮,美酒佳肴好友誠良緣也,才不負此一期一會。
那么此菌到底啥味道?汪曾祺先生《昆明食菌》:“雞土從菌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雞土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難比方。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正似當(dāng)年的老母雞,但雞肉粗,有絲,而雞土從則極細膩豐腴,且雞肉無此一種特殊的菌子香氣。”
想吃了?明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