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年:羅馬人在波爾多種植了第一棵葡萄樹。
1200年:“Claret”(由法語“clairet”演變而來的,為波爾多紅葡萄酒之意)一詞在英格蘭廣為流行。
1533年:侯伯王酒莊(Haut-Brion)被強•德•彭塔克(Jean de Pontac,波爾多市議會法庭書記收購)。很快,彭塔克就開始在侯伯王酒莊種植葡萄樹。
侯伯王酒莊
1553年:在被英國統(tǒng)治了300年后,波爾多重新回到法國手中,葡萄酒交易依舊進行。
17世紀初:梅多克沼澤地慢慢變得干涸,人們利用沼澤區(qū)干化之后空出的大片土地擴大葡萄酒產(chǎn)區(qū)。
17世紀50年代:拉菲古堡(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瑪歌酒莊(Chateau Margaux)基本建成。
1663年:著名的《佩皮斯日記》(The Dairy of Samuel Pepys)首次提到侯伯王酒莊干紅葡萄酒特別的口感。
18世紀初:梅多克葡萄園面積空前高漲,許多知名的酒莊開始建立。
18世紀90年代:法國大革命致使眾多酒莊易主。
1816年:安德列•朱利安(Andre Julien)發(fā)表了Topographie,并對波爾多最佳葡萄酒進行分類。
1824年:Alexander Henderson發(fā)表了《古今葡萄酒歷史》(The History of Ancient and Modern Wines),這是對波爾多葡萄酒的又一大分類。
1855年:梅多克1855年酒莊評級體系建立。
1860年:安格魯-法國條約使得法國葡萄酒的關稅減至2便士/瓶,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波爾多的繁盛。
19世紀70年代:根瘤蚜蟲病襲來。
1918至1930年:期間經(jīng)歷了一戰(zhàn)、經(jīng)融危機、俄羅斯市場倒閉和美國禁酒運動后,很多酒莊被迫關門。
1936年:波爾多建立AOC原產(chǎn)地命名制度。
1940至1944年:德國占領波爾多。
1955年:圣埃美隆酒莊分級體系建立。
20世紀50年代:圣埃美隆和波美侯名聲漸起,成為波爾多重要的產(chǎn)區(qū)。
1959年:格拉芙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重新分級(首次分級為1953年)。
20世紀60年代:國外市場對波爾多葡萄酒需求增大,波爾多又興起一股酒莊和葡萄園投資狂潮。
1973年:波爾多葡萄酒市場受重創(chuàng),很多酒商為自救申請破產(chǎn)保護。外國資金開始涌入波爾多,這也是企業(yè)收購酒莊的開始。
1982年至今:1982年是波爾多一個跨世紀的年份,期酒制度隨之誕生,1982年,波爾多又開啟了一個繁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