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人們仍然需要通過識讀酒標來了解葡萄酒的品質信息。因此,你不得不承認,酒標真的是一種便捷的發(fā)明。如果沒有酒標,也沒有人告訴你相關信息,你真的無法知道葡萄酒的品種,產地,生產商或年份,人們也無從判斷究竟哪款葡萄酒更貴,從而阻礙葡萄酒貿易的進行。這大概也是古埃及人發(fā)明酒標的原因。
圖片來源:thecultureconcept circle
公元前1550年至1070年,埃及主宰了全球的葡萄酒貿易。雖然埃及本身并不是葡萄酒原產地,但通過貿易,埃及和埃及人民不但可以享受怡人的葡萄酒,還對葡萄酒行業(yè)進行不斷的革新。比如,埃及人率先使用標準化的雙耳土罐使葡萄酒運輸更加便捷,更發(fā)明了一種用葦子及粘土做成的保護措施,防止葡萄酒在運輸過程中遭到環(huán)境破壞。
由于埃及成為了葡萄酒世界的中心,葡萄酒也變成了頂級的貴族飲料。那時,高級神職人員和國王都愛上了葡萄酒,建造了巨大的酒窖收藏葡萄酒,有些人甚至還將葡萄酒帶到后世(陪葬)。比如,圖坦卡蒙國王(King Tutankhamen)的陪葬品中就包括了26罐種類不同的葡萄酒。圍繞在墓穴周圍的是那時最流行的葡萄酒,他們認為這些葡萄酒在來世還可以繼續(xù)享用。
當然,時間久了,人們還是發(fā)現了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沒人知道罐子里到底是什么葡萄酒。所以,古埃及人民開始采用非常細致的標簽系統(tǒng),不但記錄了葡萄酒的釀制年份、產地、釀酒人,還記錄了葡萄酒的風格。這些葡萄酒信息都是在土罐未風干前就印在了上面。此外,有些古埃及人還在土罐上記錄了罐內葡萄酒的容量以及質量層次。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在圖坦卡蒙墓中發(fā)現只有某些年代的葡萄酒才能為國王陪葬,因此,年份似乎是古埃及人最重視的葡萄酒信息。由此可以推斷,即便是數十世紀以前,古老的葡萄酒愛好者就已經開始關注年份的好壞了。(編譯/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