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喜愛吃面食的人,長大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相當(dāng)排斥街邊的蘭州拉面館。這種矯情的情緒,源自青春時期瓊瑤阿姨筆下柔弱愛情的毒害。為了保持永遠(yuǎn)有一雙冰冷的小手和一個隨時能暈倒的身體,而抵抗一切顯得剽悍的食物。后來,我才驚覺自己根本就沒有楚楚可憐的基因,也換不來男主角英雄救美式的懷抱。于是乎,我毅然奮起朝著女漢子的康莊大道狂奔而去。盡管,我依然留著一頭清湯掛面式的長發(fā)。
面食對于我的畫面,幾乎都跟健碩的男子有關(guān),端起比臉還要大的碗,或蹲或坐,大口地吃著,同時還一定要發(fā)出“嗖嗖餿”的聲音。氣有多長,面就有多長,足可見吃面之人內(nèi)功深厚。飲盡最后一口湯,再大大地贊嘆一聲,抒發(fā)完對那碗面的最后感慨后,面無表情地留下面錢,轉(zhuǎn)身離開。給人留下一個江湖俠客式的背影,在沉默中完美地畫上句號。哥吃的不是面,是行走江湖的孤獨(dú)。電影《白鹿原》中麥客蹲在麥田里大口地吃面,裸露在陽光下的肌肉顯現(xiàn)出小麥膚色的線條。在他們的眼里,沒有遠(yuǎn)方,只有腳下那片金黃色的麥田。這種原生態(tài)的性感,來自西北那碗最平常的面。
而我故鄉(xiāng)的那碗面卻始終帶著文藝范兒,各式的澆頭和面湯令人眼花繚亂。形式和內(nèi)容都能讓你覺得自己在吃下一口面之后,就能夠呼呼啦啦地出口成章。一碗面,隱藏著園林山水。你要細(xì)嚼慢咽,才能慢慢品味出其中林黛玉式的相思,就連最后那個打在情人口中的飽嗝,也是帶著吳儂軟語的裊裊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