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葡萄酒之父”羅伯特·蒙大維(Robert Mondavi)曾稱贊道:“喀龍園(To Kalon)是一個承載著悠久歷史和魔力的葡萄園,擁有理想的土壤、陽光和雨水。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寶藏。”這座位于美國納帕谷(Napa Valley)中心地帶的喀龍園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能獲得羅伯特·蒙大維如此高的贊譽?
喀龍園(圖片來源:www.robertmondaviwinery.com)
一、歷史起源
喀龍園的故事,還得從納帕谷葡萄酒行業(yè)先驅之一——亨利·沃克·克拉布(Henry Walker Crabb,也稱Hamilton Walker Crabb)說起。
1868年,亨利在奧克維爾(Oakville)購買了一片占地240英畝(約97公頃)的土地。起初,他專注于種植鮮食葡萄、果樹和小麥等,直到1872年才改種釀酒葡萄,由此展開了釀酒之旅。1879年,亨利又在附近收購了119英畝(約48公頃)的土地,將莊園面積擴充至359英畝(約145公頃)。1886年,亨利以希臘語中意為“至美”之意的“To Kalon”為莊園命名,意欲將其打造成頂級的葡萄園。1889年,亨利買下了莊園南面的一塊土地,將喀龍園的面積擴增至527英畝(約213公頃)。
作為喀龍園的締造者,亨利憑借無限的精力和專業(yè)技能在葡萄酒行業(yè)闖下一番天地,也為喀龍園贏得了不錯的聲譽。19世紀80年代末,熱衷于收藏的亨利在葡萄園內集齊了約400種葡萄品種。在喀龍園優(yōu)渥風土的加持下,他釀造出獲獎無數(shù)的葡萄酒,被《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Herald)譽為“太平洋斜坡上的葡萄酒之王”。亨利與喀龍園之間,彼此相互成就,創(chuàng)下了一段佳話。1899年,亨利逝世,此后喀龍園數(shù)次易主。經過百余年的變遷,原屬于亨利的那527英畝喀龍園如今已有了新的主人。
早在1966年,羅伯特·蒙大維就開啟了喀龍園的收購之旅,為他的蒙大維酒莊(Robert Mondavi Winery)搜羅優(yōu)質的葡萄園地。2004年,蒙大維酒莊被星座集團(Constellation Brands)收購,其名下的喀龍園也就成為了星座集團的資產。1993年,葡萄酒大亨安迪·貝克斯托福(Andy Beckstoffer)購得了柏里歐酒莊(Beaulieu Vineyard)名下的喀龍園,成為這座納帕名園的所有者之一。此外,素有“美國酒王”之稱的作品一號酒莊(Opus One Winery)、膜拜酒名莊哈蘭酒莊(Harlan Estate)、富圖酒莊(Futo Wines)以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也在喀龍園擁有部分園地。
作品一號酒莊建筑和作品一號紅葡萄酒(點擊圖片即可跳轉購買)
(圖片來源:en.opusonewinery.com)
二、風土
如果說亨利是一位眼光獨到的伯樂,那么喀龍園便是葡萄園里一匹難得的“千里馬”,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
喀龍園西面的梅亞卡瑪斯山脈(Mayacamas)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涼爽海風,而東面的瓦卡山脈(Vaca)則將其與氣候溫暖的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隔開,因此它享有晝暖夜涼、夏日干燥的地中海氣候。此外,在河流沖刷以及風化的作用下,喀龍園早已覆蓋上一層排水性良好的沖積土,為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麗珠(Cabernet Franc)、梅洛(Merlot)、長相思(Sauvignon Blanc)、馬爾貝克(Malbec)、味而多(Petit Verdot)、西拉(Syrah)以及賽美蓉(Semillon)等品種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huán)境。
喀龍園(圖片來源:www.beckstoffervineyards.com)
除此之外,喀龍園的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克隆品種的多樣性。每一克隆品種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風格,給最終成酒提供了無限可能性。